首页 > 热点 > > 正文

每日焦点!给大地“把脉” 为百姓“放哨”——走近一线地震观测员

时间:2023-05-14 04:58:22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5月13日电(记者黄江林)初夏时节,草木葱茏。天津蓟州山区南麓,三排坐落于山腰的白色小楼显得格外醒目。这里是有着“津北第一台”之称的天津市地震局蓟州监测站。从1975年选址建设至今,这里为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大量宝贵数据。

“地壳每天都在运动,看似平静的地面下,时有地震发生,只不过绝大多数地震都非常小,很难察觉。”天津市地震局蓟州监测站主要负责人霍樑说,地震监测工作就是记录地球内部活动,捕捉异常信息,为大地“把脉”。

日复一日,霍樑和其他5名同事通过观测仪器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相关部门,供专家研判分析,得出地壳活动的判断。


【资料图】

天津市地震局蓟州监测站一处监测点。新华社记者 黄江林 摄

“这台体积不大的地震记录仪,能够时刻监测、记录地壳的形变情况,并将这一过程完整记录下来。”在蓟州监测站的观测山洞入口,天津市地震局宝坻地震监测中心站副站长李恩建向记者介绍了洞内的监测设备,山洞内恒温恒湿的条件,能够保持仪器设备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确保观测数据精度。

观测数据要连续、准确、可靠才有科研价值,这要求监测站点每天24小时都得有人工作。霍樑说:“对所有可能影响监测稳定性的隐患都要未雨绸缪,观测员们每时每刻都要绷紧神经。”

地震监测仪器最怕雷雨天气,李恩建说:“地震监测仪器容易受雷击影响,遇上打雷下雨,别人都是往屋里跑,我们是往雨里跑。”为了保护仪器设备,一旦碰上雷雨,不管白天黑夜,都需要工作人员到现场紧急处理。“夏季山区雷雨多,一到阴天,就整宿提心吊胆,不能入睡。”

在多年以前还只能靠人工读数的时候,无论刮风下雨,李恩建和同事们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去山洞巡视,在几十米深的漆黑山洞里,他们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现在仪器设备都实现了数字化,在线就能实现巡视和数据采集,观测员们的工作压力较以往有所减少。”李恩建说。

近年来,蓟州监测站下设的站点从4个增至14个,遍布在蓟州区各处,日常的野外巡检和维护工作一趟下来,要耗费10多天。

霍樑今年52岁,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震监测一线已工作了33年,早已习惯没有节假日、以监测站为家的生活。霍樑打趣道:“6个人1个家,除了工作,平日里的柴米油盐、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都靠自己打理。大家既是厨师,又是园丁,偶尔还是电工,几乎无所不能。”

霍樑(右)和同事在监测站厨房一同准备午餐。新华社记者 黄江林 摄

天津市地震局静海监测站主要负责人康健在监测站一干就是11年,他直言,驻站工作最大的考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

“我们坚守岗位,能得到大量数据供研究人员使用,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在灾情来临的时候,为更好地开展抗震救援提供依据。”康健说,坚守地震监测一线,守护的是千家万户的安全。

关键词:
x 广告
共同抗疫!郑州71岁党员志愿者每天爬6栋楼,提醒800多户居民做核酸

1月4日,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对部分区域实施管控措施。这是近半年来,新冠疫情第3次造访郑州。截止至1月10日24时,

安阳疫情最新消息|1月11日8时至12日8时安阳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9例,累计123例

安阳疫情最新消息2022年1月11日8时至12日8时安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1月11日8时至12日8时,全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9例(汤阴县38

迅速高效!“河南抗疫互助通道”网上网下联动 获群众点赞

核酸检测24小时了还没查到结果,怎么办?现在高速下站口的管控政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洛阳老城区自驾走高速回郑州,收费站还劝返吗?苏八

信阳市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召开 陈志伟出席会议

1月11日,市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召开。代市长陈志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听取有关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和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疫情防控工作

全国最新疫情消息:1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66例 天津市今日启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

1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166例(河南118例,其中安阳市65例、许昌市41例、

1月12日天津市放假半天 开启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

1月12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重要通告,为做好天津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于1月12日(星期三)下午放假半天。广大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